本期快讯聚焦学院2025年上半年在课题立项、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覆盖入境旅游、智慧文旅、乡村振兴、烹饪智能化、旅游职业教育、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等重点领域,体现了学院立足行业前沿、服务社会需求的科研导向,以及对拓展科研深度与广度的高度重视。
课题立项
周伊萌老师课题组《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入境游客价值共创行为识别与机制建模研究——以杭州为例》获2025年度杭州市社科联课题立项。课题基于TripAdvisor、Google Reviews等英文评论,运用自然语言处理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构建“认知—互动—共创”模型,识别游客行为关键因子。研究旨在助力杭州优化智慧文旅服务、提升国际传播力,并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数字文旅共创的研究范式与方法支持。
洪正流老师课题组《缩小“三大差距”背景下能人型村干部如何促进山区海岛县共同富裕实现——以淳安县典型村为例》获2025年度杭州市社科联课题立项。课题立足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以淳安县为样本,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将能人型村干部的资源整合、关系协调、知识经验等能力嵌入村庄治理全过程,助力缩小城乡、地区、收入差距。研究聚焦山区海岛县乡村振兴难题,探讨能人型村干部如何突破地理封闭、资源有限、要素流动不畅等困境,探索生态敏感型地区的共富实现路径。
此外,我院有3项课题入选学校高层次科研成果培育项目,聚焦烹饪智能化、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及乡村振兴等前沿领域。其中,王玉宝教授主持的《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炒菜机器人系统构建研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烹饪中的应用创新;程礼安副教授主持的《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创新路径与本土化适配研究》,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传播模式;李亚男副教授主持的《县域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围绕数字赋能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开展深入研究。
成果转化
我院教师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委托课题《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23-2024)》分报告2项。郑羽蘅副教授、周伊萌老师课题组完成的《旅游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旅游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评估政策演变与阶段性特征,聚焦当前行业发展对教育质量的新要求,提出构建科学、权威、适应性强的第三方评估体系。该研究旨在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院校改革与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的实践工具和改进方向。
郑昭彦教授、柳佩璐老师课题组完成的《旅游职业教育行业产业贡献白皮书》,围绕旅游职业教育服务行业产业的路径、成效与不足,系统分析了其在支撑高质量文旅发展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模式,提出面向政策制定者、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优化建议与行动指南,为健全产教融合机制、提升教育贡献度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唐振兴副教授课题组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取得显著专利成果。课题组研发的“一种无菌车间智能安全监控系统及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龙游厨跃食品有限公司,有效提升了无菌车间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了微生物污染风险,该成果转让成为我校首个专利转让成果。此外,该课题组所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富含亚麻蛋白的面包及其制备方法”。该技术通过改性处理亚麻蛋白并与小麦粉复配,显著提升了面包的营养价值、口感及贮存稳定性,标志着我校在功能性食品研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上述成果充分显示了课题组在智能安全监控与功能食品开发方面的创新实力,为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服务地方
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区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张建华老师、胡敏教授课题组签约千岛湖旅游集团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项目。课题聚焦集团战略转型升级,立足湖区核心区位与资源优势,围绕品牌重塑、业态优化、资产盘活及利益协调等关键环节,系统规划未来五年发展路径,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战略支撑。课题还将深入分析市场环境变化、企业协作难题及岛屿分散经营等挑战,提出精准的应对措施,助力集团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区域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此次合作充分体现了学院坚持服务地方、融合产教、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责任担当,助力地方文旅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通过系统推进课题培育与成果转化,不断增强科研服务教学、链接产业的能力,学院正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的有效路径。未来将继续围绕重点领域加强科研组织与资源整合,稳步提升科研对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的支撑力,助力区域文旅发展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本期供稿:郑羽蘅)